罗勇教授研究小组隶属于陈建峰院士领导的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https://higee.buct.edu.cn/main.htm)、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s://oic.buct.edu.cn/main.htm)。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在2001年批准为部级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超重力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单位。中心目前正式在编人员26名,其中25人具有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14名,23人具有博士学位,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自成立以来,中心卓有成效地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的有关超重力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开创性地将超重力技术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超重力反应强化技术、超重力分离强化技术、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以及高科技的产业化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罗勇,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年)。2008年在北京化工大学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士学位,2013年在北京化工大学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其中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国家公派至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联合培养学习。2013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就职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重力反应器的基础及应用、表面纳微结构构筑及流体流动调控、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催化反应过程强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石油、国际合作等项目3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含共通)作者在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三大化工期刊发表4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件,授权40件。获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2,2019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5,2017年);获第15届国际气液和气液固反应器工程大会“青年研究者奖(Young Researcher Award)”(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科学技术奖青年奖(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第十五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19年)等。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二届国际化工过程强化大会(IPIC 2)科学委员会委员、第27届国际化学反应工程研讨会(ISCRE 27)科学委员会委员等。